■ 瑪莎‧米恩斯 著 ■ 蘇杭 譯

醫院的候診室裡,沙發旁邊的臺燈發出溫暖的光,照在坦尼婭紅色的鬈髮上。她踡著雙腿,一隻手抱著藍色的靠墊,一隻手抹去臉上被睫毛膏染成黑色的淚水。她是一個成年婦女,卻經歷著孩童時代受過的痛苦。坦尼婭的父親從來沒有重視過她,而她也從來沒有認為自己好到、或者漂亮到足以引起父親注意的程度。

「如果我長得再漂亮一點,也就不會覺得雷總是在看海邊上那些身穿比基尼的性感女郎了。我討厭周六去海邊。我沒有辦法不去猜想他腦子裡在想什麼。」

我在另一個州舉辦講座的時候第一次見到坦尼婭。她告訴我,她的嫉妒心和性格弱點正在侵害她的婚姻,但是她不知道如何纔能不嫉妒。她問我是否可以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來輔導她,我答應試試看。每個星期,坦尼婭都按照我們說好的,試圖集中力量改變她自己,把丈夫雷留給上帝去改變。但是她的進步不大,丈夫的行為給她帶來的困擾總是會出現。她還沒有真正地接受這個現實:她根本沒有力量去改變丈夫雷,而唯一能改變的人只有她自己——坦尼婭。

先改變自己
我當然知道讓一個妻子不去盯著丈夫的行為是多麼困難,因為這也是我自己在不斷掙扎的。但是我們面臨的現實是,不論我們花多大的精力,用什麼樣的魔法,都無法真正地改變一個人。然而,如果我們花同樣的精力在我們自己身上,上帝卻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創造奇跡。

簡而言之,我們必須承認,企圖改變丈夫的各種計策都沒有用,最終都要失敗。而承認我們的無奈需要我們將丈夫和我們自己的生命全部交付給上帝。這聽起來似乎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但它確是能夠平息我們的懼怕、為我們煩亂的心帶來平靜的唯一方法。我們只能將這種想要改變配偶的困擾交付出去,因為正是這種困擾阻擋了我們情感、智慧和心靈的成長。

魯西阿諾在他的《只要你願意改變》一書中這樣指導我們:

緊緊追趕著你配偶的探照燈開始重新聚焦,看看在你的權限之內有什麼可以改變的,也就是說,你本人有什麼可以改變的。然後,花在擔心和煩惱配偶行為的精力將會更加有效地運用在滿足自身需求之上。你每這樣走一步,就會發現自己的生命之力恢復得越來越快了。

我相信我們中間那些丈夫有外遇的人,需要調整我們的依賴性、自尊心和性格弱點。最終還是要請上帝來幫助我們看到自己的性格弱點,然後幫助我們改變這些弱點。

南茜‧葛魯姆是一個接受治療後正在痊癒過程中的酗酒者的妻子,她正在同自身對丈夫的病態依賴性進行鬥爭。她這樣描述一個對配偶有病態依賴的人:

對配偶有病態依賴的人是「上了癮」的,不是對某种破壞性的物質上癮,而是對一種具有破壞性的、跟他人之間的關係模式上癮,這種模式多半是從兒時習得的…… 病態的互依關係使得一個人成為另外一個人的行為、情緒和意見的俘虜,這種病態的互依關係使一個人自身的價值、行為決定於另外一個人的生活。這是一種可怕的束縛。

孩童般的需求就是這種束縛的形式之一。

孩童般的需求
上個星期我自己也經歷了一次這種需求,那是在帕特工作極其忙碌的幾天之後。那天晚上,我躺在他身邊,感到特別需要證實他對我的愛。我不是在做夢,因為我沒有睡著,但是也不完全清醒。不知道為什麼,在那種半睡半醒的狀態中,我變成了一個很多年前的小女孩。現實中我是躺在床上,在帕特的身邊,而我卻感到自己身處一個黑暗的地牢裡,孤獨又害怕。我甚至能感到我的雙手在冰冷的灰色石板上摸索著,尋找逃離監獄的道路。

聽起來很可笑吧?當時一點也不可好笑。那個受到驚嚇的小姑娘至今還躲在我身體的某個角落,當然不會再經常出來控制我,但是我會把仰望天父的眼睛轉移到丈夫身上,而且我舊有的個性特徵會立即顯現出來。孩童式的需求就是病態互依者常常顯現出來的個性特徵。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是什麼樣的土壤培養出我這樣的個性特徵。

當我六歲的時候,我們舉家從華盛頓州搬到舊金山灣區,爸爸在那裡讀神學院。那些年可真叫艱難,經濟上物質上都非常貧乏。母親好幾次得了重病。有一次她病得太厲害了,我和妹妹以及兩個小弟弟不得不被送回華盛頓,在親戚家住了一段時間。家裡人都愛我們,做了所有父母親該做的事,可是無論如何,我還是特別想念他們,痛恨上新的學校,擔心再也不能跟父母團聚了。我想當時我沒有足夠堅強的情緒去恰當地應對這一切,因為從那時起,多年來我一直掙扎在一個八歲女孩被父母遺棄的恐懼之中。南茜‧葛魯姆這樣描寫這種恐懼:

兒童通過極其錯誤的方式學習依靠自己和他人。他們一旦被忽略,心靈的創傷是無法痊癒的。多年之後,這些創傷繼續形成並控制著我們的情緒、我們的自我形象和我們與他人交往的方式。病態互依症患者由於看到一些表面現象而突然懷疑身邊所發生的事情,並不是罕見的。他們會感到正生活在過去的時光,又被拋回到孩童時期無力應對的情形當中,因此覺得無法像成年人一樣應對現實所發生的事情。病態互依症患者用於處理生活和人際關係的方式始終受制于孩童時期的體驗。

尋求真正的平靜
亞德蓮有時也會提出孩童式的需求,她常常談到兒時留在她心中的空洞。

我爸爸從來沒有讓我看到他的愛。即使是現在,我跟他說話還是引不起他的任何興趣。我一生都在企求他的愛和關注。我想要得到的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父親:相信我很特別,告訴我他是多麼地愛我。

既然從父親那裡得不到愛,亞德蓮就想要從丈夫那裡得到。但是戴蒙卻不想被當作父親。他想要的是一個成年的妻子,是與他地位平等的人。用現今的努力去滿足過去的需要,其結果只能是逼丈夫遠離我們。一個渴求關照、病態依賴配偶的女人要的是有人隨時滿足她的需求,需要有人將她從孤獨和隔絕中拯救出來。她期待她的另一半能夠填補她內心的空虛,滿足她情感和心靈的飢渴。

當我們的需要沒有被滿足,而我們認為丈夫如果真心愛我們並且願意,就一定可以滿足我們。想到這裡,我們心中的怨氣就不打一處來,直沖配偶。只有當我們相信,不管丈夫們怎樣做,天父一定會滿足我們的需求,真正的平靜才會來到我們心中。同時,我們還可以從其他願意成長的女性那裡得到力量和勇氣。

雖然我仍舊不時地跌倒,最終還是學會了這樣幾個步驟。如今的我基本上可以讓我內心的那個心神不定的小女孩平靜下來,而且讓她知道,有上帝和我在一起,無論生活中發生什麼情況,都可以很好地應對。 ( 下期續 )

(本文選自《在同丈夫的秘密戰爭之中生活》,瑪莎 米恩斯著, used by permis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