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ames Clapper 著 ■  周明儀 譯

我是個不懂愛的語言的基督徒。蓋瑞·查普曼(Gary Chapman)的《愛的語言》 是我大學時期的指定讀物,而且還做過测驗,可惜我還是不明白如何表達及接受“愛的語言”。
直到最近,我才恍然大悟!
好幾天,我一直希望妻子讀盧雲神父(Henri Nouwen)寫的《從幻想到祈禱》(Reaching Out)這本書的第五章。我知道她一定會感興趣,因為是有關家庭親情的好作品。可惜她每天忙两個孩子,到了晚上毫無精力閲讀!我不喜歡她的反應,但也纳悶自己不開心的原因。很快地我明白:我一心想要分享,但却被澆了冷水,覺得妻子没有花時間好好 “聽”我的分享。
就像盧雲神父所言: 倾聽不只是聽人説話,然後用話語反應而已。倾聽是全人關注,邀請倾訴者進入你的心靈密室。倾聽之美在於倾訴者有完全被接纳的感覺,倾訴者願意倾聽忠告,在倾訴中经歴自我瞭解。
仔细想想,被愛的感覺總是開始於有人聽我倾訴的時候。不是因為有人懂得我的愛的語言,而是因為在愛的語言發生之前,有人聽了我的倾訴。所以倾聽是表達愛的前奏曲,是一種對倾訴者具有特別意義的回應。
我和妻子分享我的新發现,她鼓勵我好好努力當個好聽眾。她説得對,因為當我覺得没人聽我倾訴的同時,我也犯了沒有傾聽别人心聲的自私的毛病。

羅傑先生在聽
我記得美國最受歡迎的老牌兒童節目主持人佛列德羅傑説過:
我越來越覺得聽人倾訴很重要。不管對方是大人還是小孩,我們専心聆聽,是給人最好的禮物。對方在説話也好,還是玩耍、跳舞、唱歌、 畵畵,只要我關心, 我就聽!
您可知道羅傑先生在世的時候是如何和他人交流的嗎?他聽人説話,不是表面聽聽,而是深入地聽。羅傑先生知道怎麽聽人心裡想説、卻説不出來的話。就算是隔了一層電视螢幕, 他還是讓電视觀眾覺得自己是羅傑先生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他會讓人覺得自己是特別的,是被愛的。難怪羅傑先生在美國大受歡迎。
在人心不専的世代,我們渴望被注意;在相互比較的世界,我們盼望有人看見我們的獨特;在許多人忍受寂寞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的存在有價值。羅傑先生運用他的聆聽,满足了人心的這些需要。
如果你想去戱院觀赏新上演的電影《美好鄰舍》(A Beautiful Day in the Neighborhood),别忘了仔细觀察羅傑先生(湯姆·漢克斯/Tom Hanks 飾演)聆聽時候的神情是如何影響他人的。若是要看精彩的記録片《你可以當我的鄰居嗎?》(Won’t You Be My Neighbor?) 别忘了带手帕啊!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被愛的時候,通常是有人説出你的愛的語言,這是美好的事!但我敢打赌,十之八九,是因為有人聽你倾吐心聲。

不光聽,要聆聽
最近和一個没興趣聽我講話的人聊天。這人看似回答了我,但是顕然没把話聽進去。我有點腦怒,但也開始反省自己是否也常常犯同様的錯誤?
幾天前,我有機會陪伴牧者去探訪病人。我發现僅僅不到十分鐘的聆聽,可以讓人暢快地倾心吐意。
聆聽真的很重要。如果人人都花點時間聆聽他人,而不是仰赖测驗結果,或是錯誤地猜测别人,那麼,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愛带給周圍的人!